少年出英雄
user@example.com
反馈 1818 阅读

如何提升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?,如何提升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论文

爷酥了

黑山老鬼

河池市 50 分钟阅读
如何提升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?,如何提升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度论文
精河县
没人能阻止谭宗明和安迪签订这份协议,这时候任何阻挠都是毫无意义的,哪怕当场撕了这份协议。
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盖雅普森,作者:盖雅普森,原文标题:《一个公式,算出企业忽视的“员工心理契约成本”》,头图来自:AI生成

一、被低估的“心理契约成本”

这两年,“降本增效”四个字快被说烂了。

裁员优化、降薪减福利、调整人员结构…...大家热衷通过这些降本措施提升人效。

很多时候,基于经营的压力,“降本增效”这件事我们一定得干。但我们必须清楚两件事:

    要找到合理合规的“降本增效”方式,不要把“降本增效”变成了“降本搞笑”。

这两年,“降本搞笑”的事故很常见。很多公司的降本增效动作,从企业的内部管理,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新闻:有暴力式裁员,原地解散、自费上班的;有要求员工“坐牢式上班”,用手机、吃饭必须在工位的;还有因为高压的咖啡出杯量指标,把门店员工逼的情绪崩溃的。


2. “降本增效”后,多少会产出副作用,就是增加了留下来的员工对公司的“心理契约成本”。

怎么理解增加了员工对公司的“心理契约成本”?这几年脱口秀很火,那么,哪类主题通常最受欢迎?吐槽公司、吐槽老板的。这其实代表了一种暗流涌动的情绪,这种情绪下是员工和企业的博弈。

所以,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名词:

    “生产力剧场”,老板在就表现好,老板不在就表现不好;

    “精神离职”,人在心不在;

    “淡人”、“微微的死感”,就是很佛系,你怎么动我都没有反应;

    “砸墙可以,给钱就行”、“人生第一桶金”,意思是拿到“离职大礼包”,裁员无所谓,n+1都好说。

组织行为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心理契约”,这个概念是哈佛大学组织心理学家克里斯·阿吉里斯(Chris Argyris)提出来的,通常指的是“组织和员工之间未明言的相互期望”。

从以上这些流行的情绪词,我们能够感受到,员工对企业的心理契约是在减弱甚至是破裂。这对企业会有什么影响?

根据Gartner的人力资本研究报告:1名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破裂,需要3-5人管理成本补救,并且修复成本是维护期的3-5倍。

为什么员工的心理契约破裂,会有这么大的影响?这和“心理契约”的三个特点有关:

隐蔽性强:所谓生产力剧场嘛,老板在就积极,不在就摆烂,员工不会公开说不信任公司了,但会用行为投票。 传染性快:一个核心员工的消极行为,可影响周围5-8人。所以,通常情况下,在一个小部门里,如果有一名员工摆烂,不去尽快干预,这个部门基本就散架了。 修复成本高:前面也提到,重建心理契约的成本,是维护期的3-5倍。

相比工资、奖金、福利这些显性的成本,“心理契约破碎”产生的隐形成本通常会被企业忽视。

从经济学的角度,心理契约成本绝对也是成本。相当于你付了1万块,员工其实只干了 6000块的活;或者说你花了1万块,实际是花了 1.4万的成本。因为他出工不出力嘛,有些活他没干、干的活也是大打折扣。

二、一个公式,重新计算企业用人成本

前面我们说,很多情况下“降本增效”动作一定会做,但做完后也一定要知道它的副作用。那么,怎么弥补这个副作用?

我想,首先你得能够算出来这个副作用,不要小看“量化”这件事,德鲁克就曾说过:“你如果无法衡量它,就无法管理它。”

我自己设计了一个公式,来重新计算企业在人的层面支付出去的成本:TC = MC + C₀×K×(1-T)/T。

    TC(Total Cost) :公司实际总成本,包含显性的货币成本 + 隐形的心理契约净成本。

    MC(Monetary Cost) :显性的薪酬成本,包含工资、奖金、法定福利等。

    C₀(Psychological Contract Base Cost) :基于岗位类型的心理契约基础成本。毕竟,不同的岗位,不同的角色,不同的级别,破坏力不一样。比如软件公司的数据库维护员,这个岗位的C₀可能会很高,因为他一旦发飙、把你数据库给删了,这个影响很大。

    K(Industry Adjustment Coefficient):行业调解系数,这个系数反映行业对心理契约的敏感程度,如互联网行业K值可能比较高,K=1.5;而制造业一线蓝领K值比较低,K=0.8。

    T(Trust Index):员工和公司彼此之间的信任度,信任系数。T=1 为行业平均信任水平,T>1 表示高信任,T<1 表示低信任。


基于上图对“企业用人总成本”的阐述,我们看到T(信任系数)的影响是巨大的,不同的T值范围会带来不同的信任状态。

如果T=1,是“均衡信任”的状态,这种状态下你激发的是员工的“人性”。这种状态下成本是中性的,相当于就没有心力契约成本了。企业付多少钱,员工就干多少活。

如果 T>1,是“高信任”状态,这种状态下你激发了员工的“狼性”。员工对公司信任度很高,愿意无偿加班,会主动做很多创新的动作。这样一来,你付了1万块钱,实际上得到了一万二或更高的回报;或者说实际你的成本只有6000钱,因为他把其他的人活给干了。

如果T趋近无限,达到“绝对信任”的状态,这种状态下你激发了员工的“神性”。这个时候,基于员工心理契约而产生的员工超额贡献,已经完全抵消了你实际支付的成本。绝对信任了,就等于员工不要钱,倒贴着给你干。这种状态下,企业已经不是抵消成本,而是享受员工的无偿奉献。

我分别举两个不同行业、不同岗位的例子,你可以更直观理解这个公式。

先假设是“初创阶段的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团队”场景下,企业的用人成本:

企业现状 MC:10000 元 / 月(基础工资); C₀:8000 元 / 月(包含 “期权兑现预期”“创业成就感” 等心理契约基准); K:1.5(互联网行业,心理契约敏感); T:2(高信任状态)。 公式计算 TC =10000+ 8000 X 1.5 X(1-2)/2 = 10000 - 6000 =4000。 结果解读 员工超额信任带来的隐性贡献(如外部资源对接、无偿加班)抵消了 6000 元成本,公司实际成本仅仅是显性薪酬的 40%。

咱们再假设是“传统制造业产线的一线员工”场景,企业的用人成本:

企业现状 MC:5000 元 / 月(工资 + 社保); C₀:3000 元 / 月(仅 “按时发薪”“安全保障” 等基础心理契约); K:0.8(制造业,心理契约影响弱); T:0.6(低信任状态)。 公式计算 TC =5000+ 3000 X 0.8 X (1-0.6)/0.6 = 5000+1600 =6600。 结果解读 信任不足导致额外增加 1600 元管理成本(如增加班组长监督、频繁调解劳资矛盾),总成本比显性薪酬高 32%。

从这个公式,我们看到,心理契约成本对总用人成本的影响是很大的,而且不同行业、不同岗位、不同角色,它带来的正向的贡献结果不一样,相应带来的破坏力也不一样。

所以,我们说,裁员裁到大动脉,就是这个意思。

越是大动脉,越需要投入提升员工信任系数,就是我们这里说的T。

三、如何提升员工信任系数?

前面我们介绍了企业用人的总成本公式:TC = MC + C₀×K×(1-T)/T。

这个公式里, MC(显性薪酬成本)是常数,这个好理解,不多解释。

C₀(基于岗位类型的心理契约基础成本)也是常数,它和岗位角色有关,不同的岗位、不同的角色、不同的级别,它的破坏力是不一样的,企业要支付的心理契约基础成本也不一样。

K(行业调节系数)也是常数,它和行业有关,不同行业员工对发展空间的诉求不一样,比如互联网行业的白领人员比较期待职业发展空间,所以K值可能比较高;而制造业一线蓝领更看重眼下的物质收益和安全稳定,所以K值可能比较低。

T(信任系数)才是真正的变量,也是我们优化管理、大大降低用人成本的机会空间。

那么,怎么把T拉高?怎么把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系数拉高?

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管理学概念——麦肯锡信任公式:信任=可信度+可靠度+亲密度/自私度。这个公式通常用在个人层面,但组织层面我们也同样可以基于这个信任公式,来考量怎么提升T这个员工信任系数。


我们先理解一下,麦肯锡信任公式中的四个元素:

可信度,就是你的专业度,你的能力,你过去的成功经验。 可靠度,这里讲的不是能力,而是靠谱,所谓言出必达,凡事有交代、件件有着落、事事有回音。 亲密度,就是彼此在文化关系方面的认同。 自私度:自我利益优先的程度,这个元素是分母,所以过度强调个人功劳会降低信任,而崇尚利他会提升信任。

从可信、可靠、亲密和利他这四个维度来看,公司想要获得员工的信任,提升员工信任系数(T),可以怎么做?

比如:

    通过“政策透明度和专业性”提升公司的可信度;

    通过“兑现承诺”提升“可靠度”;

    通过“文化认同和情感链接”提升“亲密度”;

    通过“培训和发展员工,帮助成长”提升“利他度”,或者说降低“自私度”。

同样,从员工层面,想要获得公司或主管的信任,也可以基于这四个信任元素去发力。


我想,每家企业都可以基于信任公式框架,来结构化地找到自己的关键行动和改善动作,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定量的量表设计,把你内部的员工对公司的信任系数(T),以及在用人层面的动态总成本值(TC)给计算出来。

信任,是最隐蔽的竞争力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竞争力。

当企业沉迷于通过看似短期有效的“控制型”手段“砍成本”时,员工心里早就在算另一笔账。心理契约成本就像慢性毒药——表面风平浪静,内里溃烂蔓延。

用成本公式 TC=MC + C₀×K×(1-T)/T 算清这笔账,再用麦肯锡信任公式提升T值,你会发现:通过不断压榨无偿使用员工的T(Time)一定是恶性循环,通过不断构建和员工互相认同的T(Trust)才是正向循环。

正确提升人效,一定是要赋能增效,一定是要系统且可持续地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盖雅普森,作者:盖雅普森,注:本文源于5月16日、广州《人效飞轮:从“控制型降本”到“赋能型增效”》公开课部分内容分享笔记

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立场。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@huxiu.com

本文来自虎嗅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huxiu.com/article/4378545.html?f=wyxwapp

藏海传云包场 久久棋牌 专题
分享到:
底虚

暮雨神天

荣昌县的资深转换器专家,拥有10年行业经验。

评论 (18)

瘦了年华

2025-05-23 03:58

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,对中国年度最受欢迎大博物馆的分析很到位,特别是关于久久棋牌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。期待更多类似的内容!

志鸟村

2025-05-22 20:43

我在阿克苏市工作多年,对文中提到的久久棋牌问题深有体会。作者的观点很有见地,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深度分析。

江南龙马

2025-05-23 07:19

文章中关于折腰是刘宇宁骨折时候拍的的观点非常新颖,打开了我的思路。不过我对久久棋牌部分有些不同看法,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