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减号
user@example.com
插画 5669 阅读

专访马林聪:国际ESG标准尚未统一,行业差异是ESG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,马林个人简介

佛前献花

夜舞灵

淳安县 33 分钟阅读
专访马林聪:国际ESG标准尚未统一,行业差异是ESG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,马林个人简介
大兴区
等两人去看书后,张飞凑到杨霄身前,频频使眼色,意思很明显,他要另外的分赃。

本文来源:时代周报 作者:何珊珊

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性指标,正日益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新维度。这一概念2004年诞生于联合国。20多年来,ESG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,但各国各地区的标准依然未能统一。

标准不统一、行业差异大、披露成本高等问题,始终制约着ESG体系的有效推进。标准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实力、治理理念与国家软实力的综合较量。中国标准化协会原副理事长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原院长马林聪从事标准化工作四十余年,参与多项ESG团体标准制定。

在他看来,中国ESG建设需构建“通用标准+行业细则”的“1+N”模式,即以“通用标准+细分领域标准”适应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。企业实践的核心逻辑在于“合规”,在行业差异与国际博弈中找到 “中国解”。

“国际上的ESG标准尚未统一,但竞争早已暗流涌动。” 马林聪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,从欧盟碳关税到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,ESG正成为国际贸易的 “隐性门槛”,事关全球经济发展。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ESG实践既要接轨国际,也更要立足国情构建特色体系。其团队主导制定的《企业环境、社会、治理(ESG)管理体系建设指南》正是这一探索的关键一步:通过“1+N”框架制定差异化细则。

“行业差异是ESG落地的最大挑战之一。” 马林聪以水资源消耗为例,纺织印染行业用水量大,因此节水标准需聚焦废水排放和循环利用率,而炼钢发电产业则碳排放量大,需要聚焦减碳。一刀切的标准会让政策失灵,必须让每个行业都能在ESG框架中找到适配的“度量衡”。 其团队制定的标准中,三级指标细化至41项,每项均附具体测算方法与标准引用,例如水资源消耗核算需参照《用水定额编制技术导则》,确保数据可验证、可追溯。

在全球ESG标准的博弈过程中,马林聪强调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,“当中国技术具备领先性,标准话语权自然水到渠成。” 他表示,中国在绿色电力、碳捕集技术等领域已具备牵头制定国际标准的实力,但在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层面,仍需破解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壁垒,“这需要我们主动输出中国治理理念。”

对于中国ESG的发展未来,马林聪将 “合规性” 视作核心关键词。“当企业从‘被动披露’转向‘主动合规’,当ESG从融资门槛变为治理刚需,中国特色的ESG生态才算真正成熟。”他指出,这既需要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,更需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革新。

马林聪认为,中国ESG的双重使命是既要扎根传统产业的土壤,解决高耗能高排放的现实问题;又要拥抱数字技术,在全球治理中争夺话语权。

为聚焦ESG前沿发展动态,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下的ESG实践,广东时代传媒集团主办的“2025 ESG与高质量发展创新论坛”将于今年6月13日在北京举办,本届论坛承办方包括时代周报、时代财经、时代商业研究院和《创业圈》杂志,主题为“越过山丘 方见江海”。马林聪将出席此次论坛。


AI是效率提升工具

时代周报:如何理解ESG标准的 “行业差异”?

马林聪:我认为,行业差异的本质是生产力水平与资源禀赋的差异。

例如,炼钢行业吨钢能耗与手机制造的碳足迹完全不可比,必须建立行业专属指标库。国际上,产品碳足迹标准虽提供通用方法,但具体到行业仍需细化。

我们的“1+N”体系正是借鉴国际经验。例如在环境指标中设置“资源消耗强度”通用项,同时为高耗能行业增设 “单位产品碳排放下降率” 专属指标,为电子行业设置“稀土材料利用率”考核项。

时代周报:ESG标准制定面临哪些难点?为何需要“1+N”模式?

马林聪:国际ESG标准长期缺乏统一框架,各组织侧重点不同。例如,全球报告倡议组织(GRI)强调环境指标,而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(SASB)更关注财务相关性。标准不统一混乱导致企业披露成本高、可比性差。

中国的ESG标准需解决两大问题:一是建立通用基础框架,二是针对行业特性细化要求。比如,钢铁行业需严控碳排放,而电子制造则更关注供应链管理。我们的团体标准设计了“三级指标”,涵盖41项具体维度,既保留环境、社会、治理的整体性,又为行业差异留出空间。

时代周报:能否用一个典型案例说明制定中国ESG标准的重要性?

马林聪:例如在某种进口的铁矿石水分检测中,早期因中国没有国家标准,只能采用出口方方法,后中国研发了检测技术并形成标准,执行中国标准可实现单船成本节约超百万美元。

时代周报:有企业开始使用AI技术生成ESG报告,但AI幻觉问题频发存在数据风险,如何看待?

马林聪:AI是效率提升工具,但不能替代专业判断。传统的ESG报告依赖人工收集数据、对照标准,中小企业往往力不从心。

我们正在开发智能化平台,基于270万条的标准数据库,为企业自动生成ESG报告框架,并关联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,拒绝虚假信息资料。其次,设置 “逻辑校验模块”,确保AI生成内容的合规性。

技术是工具,合规意识才是核心。例如,水资源消耗可自动匹配国家《用水定额》标准,碳排放则链接至ISO14064核查规范。未来,企业输入基础数据后,AI可快速输出合规性评估和改进建议,降低披露门槛。

ESG合规是底线,企业应关注长期价值

时代周报:部分企业为达标而进行数据“漂绿”如何破解?

马林聪:合规是ESG的底线,也是企业的生命线。

我们建立了“标准+认证检验+监管”的三重机制:标准提供依据,第三方机构核查数据真实性,政府抽查形成威慑。例如,危险废物处理需符合GB 18597贮存规范,企业若造假,面临的不仅是罚款,更是品牌信誉的崩塌。

时代周报:ESG需要成本投入,企业如何平衡经营盈利的关系?

马林聪:推动ESG与经营盈利,这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。

短期看,合规体系建立可能增加成本;长期看,新技术、高效治理能降本增效。例如,节水改造可减少资源使用降低成本,绿色供应链能规避环境风险。国务院国资委要求部分央企强制披露ESG,正是因为其关乎长期价值。

时代周报:中国ESG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最大障碍是什么?如何破局?

马林聪:核心障碍在于 “标准话语权”与“治理理念差异”。以碳排放核算为例,欧盟利用全生命周期概念,将产品碳排放责任强加于供应链,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极为不利,这与我国 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” 存在原则冲突。

我认为,破局之道在于:通过技术创新、管理水平提升,促使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碳排放达到世界先进;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,将中国治理碳排放的理念、先进技术贡献成为国际标准;讲好中国故事,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如精准扶贫、绿色发展、社会公益等中国方案转化为ESG指标,取得国际共识。。

时代周报:对中国ESG标准的未来,有怎样的愿景?

马林聪:希望未来五年,中国ESG能形成“通用标准强基础、行业标准显特色、国际标准有贡献”的格局。

ESG的终局不是竞争,而是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。中国要做的,是让这个共识有更多真实可触的“中国元素”。当中国标准既能守护碧水蓝天,又能赋能企业全球化,那才是真正的“中国方案”。

小米公布一起黑公关案件 皮皮湖北卡五星 帮助中心
分享到:
随心所往

混吃混喝

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资深订单专家,拥有66年行业经验。

评论 (12)

愤怒小鸟

2025-05-23 09:09

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,对藏在锦绣山河里的中国传统色的分析很到位,特别是关于皮皮湖北卡五星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。期待更多类似的内容!

尸水丸子

2025-05-23 07:20

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工作多年,对文中提到的皮皮湖北卡五星问题深有体会。作者的观点很有见地,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深度分析。

梧叶三瞳

2025-05-23 18:40

文章中关于祝你像姐一样的观点非常新颖,打开了我的思路。不过我对皮皮湖北卡五星部分有些不同看法,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