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叁
user@example.com
日程 8210 阅读

用大白话,讲讲鸿蒙电脑对国产替代的意义,鸿蒙能用到电脑吗

金九

云端的鱼

江孜县 86 分钟阅读
用大白话,讲讲鸿蒙电脑对国产替代的意义,鸿蒙能用到电脑吗
贵州
李书文的惊人技艺是怎么练的不知道,但的刀是怎么练出来的,却是有迹可循的。

5月19日,华为发布了两款新电脑:MateBook Pro 和 MateBook Fold 非凡大师。

按理说,一场笔记本发布会,最该被关注的,应该是处理器、屏幕、续航这些硬件配置。但这次,吸引了最多关注的,不是硬件配置,而是电脑上搭载的鸿蒙系统。

看起来,像一次普通的产品发布会,但背后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此。

它代表着,中国终于拥有了从内核到操作界面、从系统逻辑到用户体验,真正自主可控的PC端操作系统。

鸿蒙系统,对国产替代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?今天,我们就用大白话来解释清楚。

鸿蒙电脑发布,意味着什么?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得自己开发操作系统?安卓、Windows、macOS不都挺好用的吗?

这其实一点都不简单。

用着别人的操作系统,就像你住在出租屋里,辛辛苦苦搞装修,终于大功告成,结果发现房子是房东家的。万一哪天人家不让你住了,怎么办?

操作系统,就像房子的产权本。一旦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,我们就永远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。

这些年,我们用的电脑系统几乎全靠国外。Windows是绝对的主流,macOS精致流畅,但更加封闭。

十多年来,对windows的挑战一直没有停止过

说到底,虽然我们一直能用,但也一直是“借住”在别人家里。

鸿蒙电脑的发布,终于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。虽然起步晚,过程艰难,但迈出这一步,意义非凡。

更重要的是,开发鸿蒙并不是一时冲动,更不是临时起意。早在2015年,华为就启动了鸿蒙项目。不是“魔改”Linux,不是“贴牌”,而是从内核开始自研。

这一点,很关键。

据华为官方介绍,鸿蒙采用的是完全自研的微内核架构,和Windows、MacOS都不一样。相比传统的宏内核设计,微内核更轻量,模块化程度更高,安全性和扩展性都更强。

为了从底层开始重构,华为投入了数千人的研发团队,上百亿元的资金,截至目前,鸿蒙已申请了超2700项核心专利。

5月19日的发布会上,华为常务董事、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也特别强调:“只有掌握操作系统的核心能力,才能真正实现软件生态的自主、安全与可控。”

也就是说,鸿蒙让我们终于能把数字时代的信息底座握在自己手里。

那么,回到开头那个问题,为什么我们不能一直用其他操作系统?它们确实也很好用。

但问题在于——我们还能依赖它们多久?

现在,全球超过80%的智能设备使用安卓系统,国内也一样。但这套系统,说到底,是属于谷歌的。

近几年,安卓“不再完全开源”的传闻越来越多,一旦成真,国产厂商就可能直接陷入系统危机。

而苹果呢?就更不用说了。封闭、垄断、高抽成,应用商店的“苹果税”高达30%,让开发者有苦说不出。

去年7月的Windows蓝屏事件,造成全国乃至全球办公系统大面积瘫痪,也足以说明,操作系统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,可能会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。

这是因为,用别人的系统,总归是在别人的地盘,一旦对方数据断供、服务停摆,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。

所以说,不是我们非要另起炉灶,而是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系统。

鸿蒙电脑的发布,就是中国操作系统走向自主化的破局之举。

它不仅仅是多一种选择,更是少一份风险;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从长计议,给我们多一个稳稳在握的底牌。

而这,才是鸿蒙真正的意义。

鸿蒙到底牛在哪儿?

很多人一听“鸿蒙系统”,就下意识地把它当成安卓、Windows、masOS的竞争对手,觉得它是来抢市场的。

但其实,鸿蒙的目标,从一开始就不是取而代之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降维打击,走出另一条路。

安卓、Windows、macOS这些系统虽然很强,但它们的底层逻辑,都是围绕单一设备来设计的。手机是手机,电脑是电脑,各自运行,互不干扰。

这些设备,像是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邻居,虽然离得近,但各过各的日子,平时说不上几句话。

虽然近年来,多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已经变得更高效,但设备之间的壁垒,依旧难以真正打破。

不同网络的适配范围完全不同,基于4G的系统很难适应5G时代的各种应用场景。

比如老局几年前用的苹果,有种说法是,买了苹果的手机,很容易就一步步配上Mac、iPad、Apple Watch的“苹果全家桶”。

这话虽是调侃,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:苹果的设备之间确实协同得很流畅,不过,这种流畅性只在苹果自己的生态里起效。一出了“苹果圈”,体验就大打折扣了。

假如你用苹果电脑,给苹果手机传文件,只需点开“隔空投送”,或通过存储到相册,上传到iCloud云端,几秒之内就能搞定。

但你要是想在苹果电脑上设计做图,再把图片上传到安卓手机,那就得:

先在电脑上登录第三方软件;

再打开文件传输助手,把图片传给手机;

在手机上登录第三方软件,接收文件……

一套流程下来,说不烦那是假的。

可能有人会说,不就是麻烦点吗?能用不就行了。

确实,从功能上说,这些操作系统也是“能用”的;但从体验上讲,它并不好用。

正是这些小细节,暴露出一个问题——原来的操作系统,已经跟不上未来“多端协同”的趋势了。

尤其是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、AI时代,乃至未来的6G时代,设备只会越来越多、越来越智能,手机、电脑、汽车、家电、可穿戴设备......等等等等,在设备之间数据紧密联系的当下与未来,安卓、MacOS、Windows这些基于单个设备所研发的操作系统,只会落后得更远。

鸿蒙的架构思路,从一开始就和之前的操作系统不一样。

它不是为某一类设备服务的,而是要创造数字时代的“通天塔”,创造一张打通所有设备的软硬件协同网络。

想象一下这些场景:

在华为平板上做了一半的PPT,用鸿蒙电脑可以无缝衔接,继续修改;

你在华为手机上生成一段AI视频,打开智能电视,就可以直接投屏;

家里的电视、冰箱,甚至智能音箱、智驾系统,都能连上鸿蒙系统,不仅数据共享,还能操作同步,全局响应。

这就是鸿蒙的“多端协同”。它从不把设备当成孤岛,而是把它们看作一个军团,统一调度、高效协作。

这种能力的背后,靠的是鸿蒙独有的架构设计。

华为开发了“一次开发、多端部署”的系统逻辑。什么意思?就是开发者只用写一套代码,就能同时运行在手机、电脑、平板、电视、车机等各种设备上。

过去长期困扰开发者的多设备适配问题,在鸿蒙这里轻轻松松就被彻底解决了。

而在系统内核层面,鸿蒙用的是“微内核”,是更轻量、更安全、模块化程度更高的底层架构。

当年我们就认为鸿蒙的微内核/全场景/分布式这个概念很牛逼

简单来说,安卓、Windows或masOS系统像是一个大脑控制所有模块;而鸿蒙是中央协调,各模块独立,该集中的集中,该分开的分开,既稳定又灵活,更加适合未来设备爆发式增长的场景。

总结一下:

其他系统解决的是当下的设备互通,而鸿蒙关注的是未来的多端协同。

当别人还在琢磨如何缩小设备之间的壁垒的时候,鸿蒙已经着手搭建下一个数字时代的底座了。

鸿蒙电脑,

对国产替代有多重要?

说到这里,可能不少人还是会问:“说得再远大,鸿蒙现在生态确实不行啊。电脑装上了鸿蒙,又有多少软件能用?”

这样的质疑并不奇怪。毕竟我们早就习惯了以生态的丰富性,来衡量一个操作系统的价值。

在这样的坐标系下,鸿蒙显得太新、也太“空”。

但问题是,鸿蒙真的是用来跟安卓、Windows比较谁能装更多软件的吗?显然不是。

如果你用今天的操作系统标准去看鸿蒙,那不仅是看走了眼,也低估了它的野心。

鸿蒙真正押注的,是未来一整片数字世界的“星辰大海”。

它的目标,从来就不是在现有操作系统的市场上圈地盘,而是干一件更有远见的事:成为新时代的开路者。

鸿蒙“多端协同”的优势,这一点前文已经讲过,就不赘述了。在这里,老局更想说的是:就算完全不谈多端协同、不谈系统的先进性,哪怕只从“国产替代”这个角度看,鸿蒙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。

我们经常看到,一些技术发展很快,但基础设施却进化得很慢。原因很简单:有些东西,看起来是国产,实则核心还是别人的。

操作系统,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。你用起来没问题,运行也挺流畅。但底层控制权在人家手里,只要对方不让用,系统就可能一瞬间停摆。

鸿蒙电脑的出现,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。它标志着,我们终于在PC端拥有了“数字主权”。不仅“能用”,更能“用着安心”。

听起来太抽象?那我们换个比喻。鸿蒙现在做的,就像是在修数字时代的公路。

它不会、也不可能一上来就在路上铺满高楼大厦,而是先一砖一瓦,打好地基,铺设电缆、管道、轨道。

这些工作看起来慢,甚至吃力不讨好,但却是未来一切建设的前提。

想想当年的中国高铁,最开始建设那几年,不少人也质疑:“花了这么多钱,专挑荒无人烟的地方修路,有什么用?”

但等高铁通了,物流更快了,产业崛起了,所有质疑声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
数字时代的“新基建”,本质上也是同一套逻辑。

所以你说鸿蒙现在生态不够成熟、App 数量太少?确实。

但请别忘了,现在占据了先发优势的安卓,刚出来时也没几个人看好。

早期的安卓手机,能干的事也很有限,除了接打电话,也只能玩玩俄罗斯方块、贪食蛇;而微信上线的时候,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,它将会成为覆盖全民的数字生活入口呢?

重要的基础设施,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
鸿蒙现在做的,是最难但也最根本的事情:把数字时代的地基打牢。它没有选择讨巧的那条路,而是走了一条最艰难的路,但也是最有可能通往未来的路。

目前,鸿蒙全生态的设备数量已经达到8亿台。听起来不如安卓的30亿壮观,但关键不在数量,而在分布。

这8亿设备中,很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电脑等,而是物联网终端、智能家居、工业设备这类新兴的智能终端。这些战场,恰恰才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必争之地。

根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,2025年,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实现三倍增长,250亿台物联网设备将会接入网络。

重点数据:移动互联网用户50亿,物联网设备246亿

这个数量,远超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联网设备数量总和,而鸿蒙瞄准的,正是这个爆发中的巨大增量市场。

它想做的,不是“再造安卓”,而是构建统一的底层系统语言,让所有智能设备都能在一张网络里跑、一套逻辑里协同。

它想连通的,不是一部手机、一台电脑,而是智能时代的整片数字大陆。

那么,问题来了:这些事情,跟我们普通人到底有没有关系?

当然有,而且关系还不小。

你每天用的手机系统、电脑系统、电视系统、车载系统,如果都不是自主可控的,万一出了事,第一时间受影响的,就是你自己。
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国产替代,并不是一句好听的口号,而是势在必行的趋势。必须让关键的数字基础设施,真正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不再借别人修的路走,也不用担心哪天突然被封路。

鸿蒙在这条路上,已经走出很远了。2024年,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就指出,鸿蒙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由8%增长至17%,iOS的市场份额则从20%下降至16%。

另一方面,从应用生态来看,鸿蒙也在稳扎稳打地扩展。

根据华为公开数据,目前,已有超过1000款应用完成了鸿蒙电脑的适配,年底预计突破2000款,覆盖办公、设计、娱乐、影音等主流场景。

WPS、剪映、爱奇艺、网易有道……一个个熟悉的软件,已经陆续加入鸿蒙阵营。

你以为是软件在适配鸿蒙系统?其实是整个数字产业,在重新集结、再造生态。

鸿蒙不是为过去而设计的操作系统,它是真正意义为未来而生的产品。

即便它现在走得慢一些,也没关系。重要的是:这条路,走得够稳,够深,也够远。

结语

鸿蒙电脑的到来,是中国信息技术走向自主可控的又一里程碑。

它所代表的,不是单一的操作系统,而是整个国产科技生态升级的缩影。

现在刚刚启程的鸿蒙,还有着不少的争议。但曾经的安卓、iOS,何尝不是在争议中成长的?

在未来,总有一天,电脑、手机、电视、汽车、家电,所有设备,用的都是同一个系统,说的是同一种通用的语言。

这就是鸿蒙瞄准的星辰大海。

所以,不妨多给它一点时间,也给我们自己,多一份选择的底气。

参考资料:

1.华为官网

2.2025-2030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,思瀚产业研究院

3.赶超iOS,华为版图加速扩张!中国经营报

4.鸿蒙破壁,向最难处攻坚,澎湃新闻评论

5.纯血鸿蒙,再造一个操作系统时代,36氪

····· End ·····

俄媒称普京与特朗普都不想先挂电话 16h.bet 词典
分享到:
小小小小小小白兔

让石头飞

杭州市的资深登录/注册专家,拥有16年行业经验。

评论 (55)

季笙箫

2025-05-23 02:32

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,对广州警方对境外黑客案立案调查的分析很到位,特别是关于16h.bet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。期待更多类似的内容!

不会水

2025-05-22 16:51

我在阿城市工作多年,对文中提到的16h.bet问题深有体会。作者的观点很有见地,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深度分析。

西廓狐

2025-05-23 03:17

文章中关于宣璐折腰扫楼送牡丹的观点非常新颖,打开了我的思路。不过我对16h.bet部分有些不同看法,希望能与作者进一步交流。